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教育>正文

五问城乡教育失衡现象

时间:2016-04-14 13:07:54    来源:中国教育报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我来说两句() 字号:TT

  统筹调控教师编制会不会导致乡村优秀教师流失?

  记者:《意见》提出“统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师编制”,该如何统筹?

  邬志辉:“统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师编制”的总体思想,是尽量保持编制总量的平衡。对于县内或省内来说,教师编制是可以统筹的。当大量学生进县城的时候,县级的教育、人事或组织部门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数量变化,总体调控教师资源的配置。但是,近年来,各地在调配方式上大都采用了“选调招考”的方式吸引优秀教师进城,结果导致乡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,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。我认为,在县域内应该深入推进教师“县管校用”制度,使教师真正成为“系统人”,然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激励主义原则,提升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,激发优秀教师自主选择流向乡村。其实,在省域内,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编制也是可以统筹调控的。比如,有的地区学生总体数量呈下降态势,而有的地区学生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,编制矛盾各不相同,省级编制部门完全可以进行统筹,保障教师编制的充分有效供给。

  记者:“统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师编制”和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》提出的“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”是什么关系?如何理解?

  邬志辉:《意见》提出的“统筹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教师编制”和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》提出的“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”实质上是不矛盾的。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针对的是城乡差别对待的编制政策。2014年出台的《中央编办、教育部、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》将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由原来的“城市1∶19,县镇1∶21,农村1∶23”统一定为1∶19。特别是2015年出台的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》,提出“通过调剂编制、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、村小学倾斜”。所以,无论是统一编制标准还是统筹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编制,都是为了保障实际的教师编制需求,切实提高教育质量。

  记者: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“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,解决结构性、阶段性、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”。这是否意味着可以聘请编制外教师资源?会不会带来新的临时代课教师问题?

  邬志辉:对无法实现流入地和流出地编制统筹的地区,通过政府购买岗位来解决教师的编制短缺,是一种制度创新。因为它不触碰传统的编制红线,又可以解决临时性的编制短缺问题。换句话说,地方政府可以在编制外聘任教师资源。这种聘任,一般除了正式编制不同以外,在工资、待遇、“五险一金”、晋升等方面都是一样的。由于不存在差别对待,所以还谈不上是代课教师,即使到了退休年龄,退休金走的也是社会保障这一条路。这与代课教师拿低工资、没有身份保障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 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怎样与农业深度融合?

  记者:《意见》提出,要“加快农村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等事业发展,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”,“推进农业与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”。由于城乡差距较大,城区教育资源优势会越来越明显,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?而且,农业与教育如何深度融合?

  邬志辉:对年轻人来说,城市是他们最向往的地方,因为城市充满活力、机会和挑战。与城市相比,农村可能体现的是另一种魅力——幽静、田园、享受。从目前看,人口的总体流动趋势是由农村走向城镇,将来也有出现逆城镇化的由城镇向乡村流动的可能。只要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就可以缓解城市巨型化带来的规模不经济的压力,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。

  当然,乡村在未来也会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,会更加绿色、生态、适宜居住,交通条件会得到根本改善,依托农村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的新型绿色有机产业也会不断涌现。所以,我们对农业的理解也要拓展,未来农业的新形态必然体现在产业链条的延长、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等方面,农业的生态化、机械化、工业化、信息化、科技化将逐步实现,而所有这些必须依赖于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技能人才的出现,农村的知识化是基础,做不到这一点,农村的未来就难有前途。农业与教育深度融合,从基础教育阶段看,更多体现的是自然教育理念,向大自然学习,从根本上破解现代儿童所患的“大自然缺失症”问题。从职业教育上看,农业现代化要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,要与多样化的农、林、牧、渔多业态整合,把农业生产、农业观光(如春季赏花、夏季旅游、秋季品果等)、传统农村文化及艺术体验等结合起来,推进农业新业态的出现,这些也是完全可能的、可期的。

  记者:教育与农业的深度融合,对乡村教育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

  邬志辉:这种新的深度融合,会对乡村教育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。首先。乡村教育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应当是适合乡村特点的,而不是城镇教育的简单模仿,乡村教育必须是有质量的、现代的,但具体实现方式上可以不一样,这对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多样化生态是有好处的。其次,有可能在乡镇一级吸引更多的学生回流。目前,在城镇打工成功的一些人,也想利用手头的资金回乡创业,如果乡村教育办得好,完全有可能吸引学生回流,从而减少城镇大班大校的教育压力。


责编:文化中国网 张丽平

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

相关新闻
网友评论
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  
匿名发表